海归回国就业意向城市 广州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据南方日报报道:随着中国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以及中国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拥有海外工作经验和全球视野的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形成了一股规模宏大的“海归潮”。
4月中旬,人社部发布消息称,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再创新高。调查显示,在留学回国人员就业意向城市中,广州位居全国第二位。
而不久前,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首次发布“中国职场全球化榜单”显示,越来越多的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海归人才和外籍人士就业的首选。北上广深成“全球化人才引力场”。
北上广深成海归首选工作地
据了解,今年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归国人员数量超过出国留学人员数。
其中,“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总量的20余倍;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
在参与留学回国意向调查的人员中,35.15%的留学回国人员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作为首选工作地点,其中选择在上海就业的比例最高,达到11.96%,其次是广州(8.74%)、北京(7.88%)和深圳(6.57%)。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广州受海归们的欢迎度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上海。
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留学回国人员希望到外资企业工作,其次为国有企业(25.85%)和民营企业(17.42%)。对于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大专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是其首选的机构类型。
每年在穗工作境外专家达10万人次
番禺莲花山下,威格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留美博士、成功闯荡硅谷的广东科技精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范群。2010年,他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杨晓波等3位志同道合的华人博士告别美国硅谷,回国二次创业。
他们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科技作为新起点,选址广州,因为“这里有长时间的开放经验与基础,政商环境一流,产业有基础,产业链有特色,创新科技活力和科技人才储备在国内位于前列,创业成本比其他一线城市低”。
他们也是去年1.3万慕名来穗申报“广州市创新领军团队”项目的全球科创精英中的一员。通过“国六标准柴油机尾气SCR脱硝催化剂及关键材料CHA型沸石分子筛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杨晓波为带头人的团队成功入围2016年广州市创新领军团队项目。“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应该是国内最大力度的人才计划之一。”范群说,广州市政府将花35亿元用5年时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兴科技产业,这证明了自己当初选择到广州是对的。
如今,广州已形成以重点产业吸引高端人才、用国际平台广纳中外资源的新趋势。
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近5年来,广州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以每年至少30%的比例递增。截至目前,累计留学归国来穗工作人数不少于6万人,在穗创办企业2000多家。每年在广州工作的境外专家也达到10万人次之多,约占全国境外专家总数的15%。
“广州人才的基础和海外留学人员的归来,加快了技术研发的进步。”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副院长侯红明说,去年年初,海归科学家联合国内资源在生物院研发出世界首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猪,破解了利用猪iPS细胞制造克隆猪的世界难题。
广州成“全球化人才引力场”
领英的大数据显示,2016年毕业后选择归国的留学生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4倍多。当前,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并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转移。“领英”相关人士认为,广州的吸引力也与广州的政策密切相关。
自2016年2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简称“1 4”政策文件)以来,广州的发展土壤再次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的目光。
此外,广州市政府还设立了留学人员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来穗工作留学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及对留学人员短期来穗服务、讲学、技术支持、成果推荐、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的资助。
广州不仅为海归们提供了宽松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对符合条件的海归,还提供包括安家费、专项资金和宽松的入户条件等福利。
与此同时,广州主动融入国际网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在创交会、海交会等一场场科技盛会中,广州大力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资本,成为“全球化人才引力场”。据了解,去年的2016海交会暨第18届留交会,吸引了3300多名海外人才专程来穗,带来1000多项科技发展项目参展,2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院士到场交流,共寻创新创业机遇。
目前,广州开发区已与悉尼、巴黎、东京、多伦多、硅谷、华盛顿、旧金山、纽约、伦敦等共11个全球“重量级”城市的海外人才工作站签署海外引才合作意向书,搭建海外人才引进的“桥头堡”,建立链接全球的引才网络。
该区已聚集两院院士3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2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创新创业“国家队”已经达到115人。此外,该区内聚集海外归国留学人员3000多人,创办企业1000多家,成为华南地区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